近日,“童心耕梦”队在杨公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及六安市金寨县希望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围绕劳动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展开探索,力求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深远意义。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阻碍。为此,项目团队首先开展了劳动教育需求与痛点调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深入访谈一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全面收集各方观点。调查数据显示,劳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与充足的教学设备;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难以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实践场地的匮乏,也限制了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机会。这些发现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杨公研学劳动教育基地,项目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社区种植场景可行性验证。专业人员对基地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进行了细致检测,同时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土地使用情况与种植传统。结果表明,该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具备开展多样化种植活动的良好条件。未来,这里计划打造成集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实践区域,学生可以在此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全过程,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项目团队开展数字化平台功能需求调研,面向广大劳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广泛收集意见。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们期望平台具备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涵盖各类劳动技能教学视频,方便备课与教学;学生则希望能通过平台便捷地记录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展示劳动成果,与同学交流分享。基于这些需求,团队规划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数字化平台,集教学、实践记录、成果展示、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助力劳动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在六安市金寨县希望小学,团队聚焦农耕文化传承与课程融合研究。金寨县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团队深入挖掘当地传统农耕技艺、节气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与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开发出一系列特色课程,如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的农耕实践课程,学生在不同节气参与相应农事活动,学习传统农耕智慧;民俗文化手工课程,让学生通过制作农具模型、编织竹篮等活动,感受农耕文化魅力。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实践活动切中了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为本地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后续将积极推广相关成果,推动劳动教育在各学校深入开展。“童心耕梦”队的活动未来将持续深入探索,不断优化实践方案,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来源: 原创 admin